“碰碰飞”的倾心著作,林风林风是小说中的主角,内容概括:21世纪中叶,表面科技繁荣,实则处于“末法时代”末期,灵气稀薄近乎断绝。古老传承隐匿,异能者(低阶修真者、血脉觉醒者、特殊能力者)暗中存在,各国政府有特殊部门监控。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“灵眼”节点和上古遗迹碎片。
《星穹证道:从末法地球开始林风林风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_最新推荐小说星穹证道:从末法地球开始(林风林风)》精彩片段
深秋的雨,带着一股粘稠的凉意,敲打着“江南理工大学”主教学楼巨大的落地窗。
窗外,悬浮公交悄无声息地滑过被雨水洗刷得发亮的空中轨道,远处几座标志性的摩天大楼顶端隐没在铅灰色的云层里,霓虹灯牌在雨幕中晕染开模糊的光团。
这就是21世纪中叶的临江市,科技繁荣的表象下,是千万人按部就班的日常。
林风坐在阶梯教室靠窗的位置,手指无意识地在个人终端的虚拟键盘上敲打着。
讲台上,头发花白、戴着智能眼镜的张教授,正用全息投影展示着量子通讯技术的核心原理。
幽蓝色的光点在空中勾勒出复杂的弦模型,旋转、纠缠,引来部分学生惊叹的低语。
“……所以,基于量子纠缠的非定域性,信息传递可以突破光速限制,但这并非真正的超距作用,而是粒子间预先存在的关联性体现……” 张教授的声音平稳而富有穿透力,是林风熟悉的、代表着“科学理性”的调子。
林风的视线却飘向了窗外。
他并非对量子通讯不感兴趣,恰恰相反,这门课他学得相当不错。
只是此刻,他脑子里盘桓的是另一件事——昨晚在图书馆角落一本落满灰尘的《地方志异闻录》残卷里,看到的一段关于临江老城区“望江门”午夜怪声的记载。
记载语焉不详,夹杂着“鬼火”、“阴兵过境”之类的字眼,荒诞不经。
但书中夹着一张模糊的旧照片,拍的是望江门附近一处废弃工厂的墙角,墙上有一片难以解释的、仿佛被高温瞬间熔蚀又急速冷却形成的奇特纹路。
那纹路……林风调出终端里拍下的照片,指尖放大。
线条扭曲纠缠,隐隐构成一个他从未在任何物理或化学教材上见过的几何图案,带着一种非自然的、令人心悸的韵律感。
他尝试用基础的图形分析软件拟合,结果却显示其构成不符合任何己知的数学模型。
“林风!”
张教授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。
“到!”
林风下意识地挺首背。
“你来简述一下,量子密钥分发中,BB84协议如何保证信息传输的绝对安全性?”
张教授推了推眼镜,镜片后锐利的目光扫过来。
教室里安静下来。
林风深吸一口气,迅速整理思绪:“BB84协议的核心在于利用光子的偏振态作为信息载体。
发送方,也就是Alice,随机选择两组正交的偏振基(比如水平和垂首一组,45度和135度一组)来制备光子并发送给接收方Bob。
Bob也随机选择测量基进行测量。
之后,双方通过公开信道比对所使用的基,只保留使用了相同基的那部分比特作为密钥。
由于窃听者Eve无法事先知道Alice的制备基和Bob的测量基,如果她进行测量,必然会扰动光子的量子态,从而被合法通信方通过误码率检测发现。
因此,理论上,只要量子力学定律成立,BB84协议就是无条件安全的。”
他的回答清晰、准确,逻辑严密,没有多余废话。
张教授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,点点头:“很好。
请坐。
这就是现代科技构筑的‘绝对安全’基石之一。”
林风坐下,微微松了口气。
逻辑与理性,这是他最熟悉的武器,也是他在这个看似按部就班的世界里赖以生存的本能。
他来自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,父母都是勤勤恳恳的工程师,供他上大学并不轻松。
除了学业,他还在校外一家24小时智能便利店“快易购”做夜班兼职,帮忙处理库存、整理货架,偶尔应付一些深夜买醉的顾客。
生活像上了发条的精密仪器,学业、兼职、必要的睡眠,三点一线,循环往复。
下课铃声响起,打断了张教授关于量子通讯未来应用的展望。
学生们如潮水般涌出教室,嘈杂的人声混合着雨声,瞬间填满了空间。
林风收拾好个人终端和那本夹着复印资料的《信息论导论》,目光不经意间扫过教室角落。
苏瑶正安静地收拾着她的帆布包。
她总是坐在那个不起眼的角落,像一株沉默的植物。
及肩的黑发柔顺地垂着,露出白皙的侧颈。
她似乎对周围的热闹充耳不闻,动作不疾不徐。
林风记得,有次在图书馆古籍区见过她,抱着一本线装的《山海经注疏》,看得入神,指尖划过泛黄的书页,神情专注得仿佛隔绝了整个世界。
她身上有种很特别的气质,沉静,甚至带着点疏离,与这个高速运转、信息爆炸的时代格格不入。
林风摇摇头,把这点无关的思绪甩开。
他现在需要操心的是晚上的兼职,还有下个月的生活费。
他快步走出教学楼,撑开一把老旧的折叠伞,汇入雨中的人流。
冰冷的雨水打在伞面上,噼啪作响。
悬浮车流在头顶和身边无声穿梭,巨大的全息广告牌在雨幕中变幻着色彩,推销着最新款的神经接入设备和虚拟度假天堂。
一切都充满了未来感,一切都井然有序。
这就是他的世界,表面光鲜亮丽,科技昌明。
但林风知道,或者说,他那过分敏锐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让他隐隐感觉到,在这繁荣的表象之下,似乎潜藏着一些难以言喻的暗流。
比如图书馆里那些被束之高阁、落满灰尘的“志怪”、“异闻”古籍;比如深夜兼职时,偶尔从醉醺醺的流浪汉口中听到的关于“会发光的老鼠”或“力气大得不像人”的呓语;再比如,望江门旧照片上那片无法解释的诡异纹路……它们像水底的暗礁,偶尔浮出水面,又迅速被名为“科学”和“理性”的汹涌潮水淹没。
林风习惯性地用逻辑去分析,试图找到合理的解释——也许是某种罕见的自然现象?
化学污染残留?
或者干脆就是古人的臆想和现代人的以讹传讹?
雨丝斜斜地打在他的裤腿上,带来一阵寒意。
他裹紧了薄外套,加快了脚步,朝着校外公交站走去。
打工的便利店在城市的另一头,他需要换乘两次悬浮公交。
平凡的一天,平凡的行程,平凡的大学生活。
林风没有意识到,命运的轨迹,将在今晚,被一颗来自遥远深空的“种子”彻底撞偏,将他从这看似稳固的“平凡”中,硬生生拽入一个光怪陆离、浩瀚无垠的暗面世界。
他抬头望了一眼灰蒙蒙的天空,雨滴落进他的眼底,带着城市特有的、混合着尘埃和霓虹的气息。
都市的烟火气息依旧浓郁,却掩盖不住那潜藏在繁华表皮下的、一丝若有若无的、属于“末法时代”的冰冷与沉寂。